“重讀”作為方找九宮格講座式:再論趙樹理文學研討–文史–中國作家網

作者:

分類:

自趙樹理在1940年月的束縛區嶄露頭角以來,繚繞其作品的批駁、解讀、研討和“重讀”運動便不曾簡斷。在這一經過歷程中,1940年月至1970年月的“反動范式”[1]奠基了趙樹理研討的基本,它遵守了新平易近主主義反動和社會主義反動的認識形狀框架,重要從階層論和階層斗爭的角度停止剖析。這里所稱的“重讀”,指的是1990年月至今,在“重寫文學史”“再解讀”和“社會史視野下的中國現今世文學研討”等范式影響下,針對趙樹理的從頭解讀和研討,它們彼此對話、彼此滲入,配合組成“重讀”的意義鏈條。

“重讀”是中國現今世文學研討的主要方式,更是一種認知裝配,經由過程“重讀”,可以從頭評價作家作品的審美價值及其文學史定位,進而推進文學史邦畿的從頭構建。正如唐小兵在議論“再解讀”時所言:“在重讀經過歷程中,原有的概念(例如‘大眾’)逐步取得新的內在,汗青的經歷(例如‘口語文學‘活動)被轉化為開放性的、需求從頭編碼的‘文本’,而這一從頭編碼,不單可以輔助提醒出隱秘此中、甚至‘天然化’了的牴觸邏輯和認識形狀,同時也把汗青的印記深深烙進瀏覽行動自己。”[2]鑒于此,本文切磋如下幾個題目:為何重讀趙樹理?重讀是若何產生的?重讀的對象有哪些?“重寫文學史”“再解讀”“社會史”視野重讀趙樹理根據的實際話語和方式是什么?重讀趙樹理之于20世紀中國反動、社會汗青、文學史的意義安在?

一、為何“重讀”趙樹理?

趙樹理是古代中國文學史上一個奇特而牴觸的存在,其身上疊加著“傳統中國”“反動中國”“古代中國”等多重面孔,分歧的“讀法”、批駁和研討方式投諸此中皆能激起波濤。

趙樹理之所以值得重讀,起首取決于其奇特的“淺顯化”文學不雅。趙樹理曾說:“我有興趣識地使淺顯化為反動辦事萌芽于一九三四年,其后,一向保持上去。”[3]趙樹理的“淺顯化”[4]分歧于茅盾、巴金、李劼人、柳青等人的“史詩”傳統,又有別于沈從文、廢名、孫犁、汪曾祺等人的“抒懷”傳統,浮現出平易近間“小調”[5]的特征。不外那時的太行山文明人并不認同淺顯化,在1942年1月的太行山區文明人座談會上,徐懋庸批駁趙樹理的創作是“俗氣化”和“舊派”風格[6]。直到1943年10月19日延安《束縛日報》刊載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后,情形才有所改不雅。史紀言說:“固然文藝界不給他立案,他卻一向保持。《講話》傳到太行山依據地以后,他讀了很是高興,他以為毛主席批準了他的主意。”[7]寫出成名作《小二黑成婚》不久后,《李有才板話》問世,1943年12月由華北新華書店出書,在束縛區遭到熱鬧接待。時任中共南方局宣揚部長的李年夜章撰寫專文,充足確定《李有才板話》的政治性和民眾化特征:“它從舊情勢中墮落出來,而又加上了新的發明”[8]。 1946年6月9日,瑜伽教室延安《束縛日報》轉錄發載趙樹理的《地板》[9]。這是延安地域初次先容趙樹理,報上附有《編者前記》,稱贊《地板》“如許有深入的思惟性,同時又有相當高度的藝術作品,是很可貴的”[10]。1947年8月10日,作為晉冀魯豫邊區文聯召開的文藝座談會結果之一,陳荒煤的《向趙樹理標的目的邁進》在《國民日報》上頒發,文章贊賞趙樹理小說的“政治性”“平易近族新情勢”和“高度的反動功利主義”等特色,“趙樹理標的目的”正式確立[11]。

但是齊聲推重的背后,趙樹理文學的牴觸性也逐步顯露。這里的“牴觸性”起首指的是1940年月至1970年間,趙樹理文學與批駁話語、認識形狀之間的齟齬和錯位。以《邪不壓正》為例,這是1948年10月趙樹理成為“標的目的”作家一年后頒發的作品。小說甫一刊發便惹起爭議:1948年末和1949年頭,《國民日報》刊發了6篇讀后感和爭叫文章[12]。為回應爭辯,趙樹理特意撰寫了《關于〈邪不壓正〉》(刊于1950年1月15日《國民日報》),自述《邪不壓正》是“想寫出那時本地土改所有的經過歷程中的各類經歷經驗,使土改中的干部和群眾讀了知所避趨”[13]。這一“批駁—回應”的范式,在后來的趙樹理身上又時有重演[14]。

其次,趙樹理與“國民文學”的軌制規范(即經由過程重估“五四”新文學的價值來確認“國民文學”/今世文學的符合法規性)之間也存在錯位。開國初期,趙樹理作品進選“中國國民文藝叢書”和“新文學全集”,前者支出《李有才板話》和《李家莊的變遷》,后者則是一部包含《小二黑成婚》《傳家寶》等作品在內的《趙樹理全集》。在古代中國文學史上,趙樹理是少有的享有這般“雙重冷遇”的作家。茅盾在其主編的“新文學全集”《編纂凡例》中指出:“選輯的對象重要是在1942年以前就已有主要作品降生的作家們……在這一點上,和‘國民文藝叢書’做了分工。”[15]循此說法,1942年前成名的作家如丁玲、艾青等進選“新文學全集”瓜熟蒂落,但1942年以后才有“主要作品”問世的趙樹理顯然不在此列。那么,緣何出生于統一年(1943年)《小二黑成婚》和《李有才板話》會被“割裂”開來看待?為了改正這一“違例”,《編纂凡例》指出,1942年以前已有主要作品問世的范圍“當然不是盡對的”。顯然,這兩套開國前后成為“古代文學”和“今世文學”分野的年夜型叢書,在面臨若何“放置”趙樹理的題目上頗費遲疑,或許編者曾經認識到,僅憑“國民文藝叢書”缺乏以穩固趙樹理的文學史位置[16]。

更顯在的牴觸是新中國成立以后針對趙樹理的一系列“批評”。1950年,趙樹理在擔負《說說唱唱》主編時代因登載孟淑池小說《金鎖》而遭批駁,最后不得不在《文藝報》公然頒發兩篇檢查[17];更年夜的風浪則是1951年趙樹理刊發于《說說唱唱》上的《“武訓”題目先容》一文[18]。趙樹理再次觸了前方,隨后《說說唱唱》雜志以“編纂室”名義撰寫了《對頒發〈“武訓”題目先容〉的檢查》[19]。這一年11月20日,丁玲(時任北京文藝界整風活動主任)在整風進修發動會上公然點名,批駁《說說唱唱》“編纂者對于正在睜開的對《武訓傳》的會商的意義絕不懂得”[20], 1958-1959年間,因持續撰文對國民公社、統購統銷、鄉村地盤一切制和農業生孩子、農人溫飽等題目頒發“異見”,趙樹理在1959年冬天的“反右傾”活動中遭到作協外部批評;1962年8月,中國作協在年夜連召開“鄉村題材短篇小說創作座談會”(史稱“年夜連會議”),已經批評過趙樹理的邵荃麟又轉而稱贊他[21]。

第三,從文學史論述話語的衍變來看,趙樹理文學與“古代文學”和“國民文學”的關系也存在捍格。如袁可嘉所言,“放眼看三十年來的新文學活動,我們不難發明組成這個活動本體的,或隱或顯的兩支潮水:一方面是旗號光鮮、程序整潔的‘國民文學’,一方面是消沉中見出深摯,零碎中帶著堅韌的‘人的文學’”[22]。袁可嘉試圖用“廣泛性”的“人的文學”來含納“階層性”和“政治性”的“國民的文學”,以“中和”之道和諧二者。關于這一題目,japan(日本)學者竹內好《新奇的趙樹理一文》的闡述堪可對比,后者以為,“古代文學”和“國民文學”存在一種“前言關系”:

趙樹理具有一種特別的位置,它的性質既分歧于其他的所謂國民作家,更分歧于古代文學的遺產。……我以為,把古代文學的完成和國民文學機械地對峙起來,認可二者的盡對隔膜,同把國民文學與古代文學機械地聯合起來,以為后者是前者純真的延伸,這兩種不雅點都是過錯的。由於古代文學和國民文學之間有一種前言關系。更明白地說,一種是茅盾的文學,一種是趙樹理的文學。在趙樹理的文學中,既包括了古代文學,同時又超出了古代文學。至多是有這種能夠性。這也就是趙樹理的新奇性。[23]

上陳述法折射著竹內好對工具方文學古代性異同的判定。以《李家莊的變遷》為例,竹內好以為,“曩昔的文學”中作為典範的主人公老是和周遭的狀況彼此對峙,由此衍生出來的“小我好漢”具有19世紀批評實際主義和20世紀古代文學的特征;但《李家莊的變遷》處理了“小我好漢”和時期佈景的對峙,趙樹理文學是以“既包括了古代文學,同時又超出了古代文學”。竹內好這一判定包含對西歐古代性的不滿,流露出japan(日本)昭和時代尋求重構世界史的認識形狀需求,即所謂“古代的超克”(或譯為“近代的超克”)[24]。

現實上,趙樹理在文學史的起落沉浮是遭到某種“固定的座標”(竹內好語)牽制的成果——當座標變動位置,趙樹理文學的位置就隨之“搖動”。饒風趣味的是,與竹內好文章同期頒發的還有japan(日本)批駁家洲之內徹的《趙樹理文學的特點》,后者以東方古代主義為尺度,批駁趙樹理小說缺少對小我的心思剖析。兩位學者不雅點有別,但配合聚焦的題目都是若何懂得文學的“古代性”。1990年月初,唐小兵、孟悅等國內外學者掀起了“再解讀”思潮,從頭採取右翼文學、束縛區文學和延安文藝,以挖掘此中“反古代的古代性”。“再解讀”打破了加諸古代文學和國民文學身上的“固定座標”,趙樹理天然成為“重讀”和“再解讀”繞不開的對象。聯合1950年月洲之內徹與竹內好的不合,或允許以說,“重寫文學史”和“再解讀” 在某種水平上是對古代性和反古代性之爭的照應和回響。這般,就不得不重審它們對“十七年”文學尤其是趙樹理文學的“重讀”。總的來說,趙樹理與“人的文學”和“國民文學”(今世文學的軌制、范式等)之間存在錯位。以上各種,即是趙樹理文學之所以值得“重讀”的啟事。

二、重讀的方式:從“重寫文學史”到“再解讀”

“重讀”趙樹理文學,一定觸及“方式”的題目(若何重讀、用什么方式、切磋哪些題目等)。此中“重寫文學史”和“再解讀”針對“十七年”文學和趙樹理的評價堪可回味。

起首看“重寫文學史”。“重寫文學史”是1980年月以降,“重讀”和從頭書寫20世紀50至60年月所構成的中國現今世文學史論述范例和系統的一場活動。受“新發蒙”思惟的影響,“重寫文學史”以文學古代化、審美古代性為尋求,倡導“純文學”和回回文學本身,有興趣拒斥政治、反動等認識形狀對文學的規訓。“重寫文學史”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說頗有淵源。假如說毛澤東的《新平易近主主義論》(1940年)經由過程將古代中國歸入“共產主義日志”從而勾繪出中國反動的古代化特征,那么1980年月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說、“重寫文學史”則借力于東方古代性實際,進而打造一套從“傳統”邁向“古代”的線性時光不雅。1985年,“中國古代文學研討立異座談會”在北京萬壽寺中國古代文學館舉行,錢理群、陳平原、黃子平三位學人在會上提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一說[25]。1988年7月,陳思和、王曉明在《上海文論》第4期掌管“重寫文學史”專欄,掀起了“重寫文學史”的飛騰。這一時代,夏志清《中國古代小說》進進中國年夜陸學界,書中對張愛玲、沈從文、錢鐘書等持久被古代文學史所“壓制”的“非右翼作家”的發掘,成為“重寫文學史”活動的“助燃劑”;而韋勒克和沃倫合著的《文學實際》在1980年月進進中國——此中對文學“外部”和“內部”研討的區分,亦從實際上助推了“重寫文學史”的產生。

“重寫文學史”的要害一環在于若何重讀“十七年”文學。依照學者董之林的梳理,學界對此年夜致構成兩種見解:一種以為“十七年”是“政治活動頻仍、完整沒有思惟不受拘束和藝術平易近主的時期”,阿誰時期不存在真正的文學,另一種以為“十七年”有可供鑒戒的汗青經驗,不外這這一汗青經驗是在特定意義上才成立的,即“以那些作家作品偏離那時認識形狀的水平,來斷定其文學價值”[26]。趙樹理文學剛好為后一種不雅點供給了例證。受竹內好《新奇的趙樹理文學》的啟示,董之林以為在回想“趙樹理標的目的”簡直立和《講話》的關系時,應將實際和小說的關系“顛倒”過去:不是先有《講話》才有“趙樹理標的目的”,而是由於趙樹理打破了東方古代小說不雅念的神話,才加深了我們對于《講話》古代性的懂得——這也說明了為何苦守東方發蒙話語的批駁家會貶低趙樹理,以為其作品“落后”“老土”和“反智”[27]。

作為“重寫文學史”活動的余音,陳思和的“平易近間化”文學史不雅也值得追蹤關心。在《平易近間的浮沉——抗衡戰到文革文學史的一個測驗考試性說明》(以下簡稱《平易近間的浮沉》)和《中國今世文學史教程》中,陳思和鑒戒人類學家羅伯特·芮得斐爾德(Robert Redfield)對“年夜傳統”和“小傳統”的區分,構建了一套基于“平易近間態度”的文學史論述話語。陳思和指出,在從五四“布衣文學”到20年月“普羅文學”、30年月“民眾文學”的汗青衍變中,平易近間文明逐步遭到精英常識分子的器重,并在1940年月以降的汗青中與共和國的政治認識形狀或沖突或融會。在這一文學史視域下,苦守平易近間態度的趙樹理成為闡述的典範案例。《平易近間的浮沉》一文對《“錘煉錘煉”》的解析頗為精辟,它倒置了1950年月以來文藝界的主流不雅點,以為《“錘煉錘煉”》的“平易近間隱形構造”包含著“對抗”和批評氣力:

這是一篇趙樹理暮年盡唱。他正話反說,反話正說,明眼人都看出,他揭穿的依然是鄉村下層干部中的“壞人”。那些為了強化所有人全體休息和割本錢主義尾巴的下層干部,不單風格粗魯跋扈,疏忽法令與人權,並且為了整人不吝誘平易近進罪,把通俗的鄉村婦女看成勞改犯來對持。像“小腿疼”、“吃不飽”,這些不幸的鄉村婦女抽像,即便用丑化的白粉涂在她們臉上,依然擋不住讀者對她們真正遭受的同情。[28]

和董之林的見解類似,這種基于“平易近間化”態度的文學史不雅推翻了已經占據主流的文學史論述形式,對我們從頭解讀趙樹理不無啟示。

除了上述的“重寫文學史”,還有以“汗青化”為標尺的趙樹理重讀方式。“汗青化”是1990年月以來中國今世文學學科的主要實際方式,它延續中國文學批駁“知人論世”的傳統,重視史料考辨和互證,“打破文本‘外部性’和‘審美性’幻覺,完成了從外部研討向內部研討的方式轉型”[29]。以洪子誠的《文學史中的柳青和趙樹理(1949-1970)》[30]一文為例,他將柳青和趙樹理放在今世文學史外部作比擬,以為柳青憑仗其史詩性和對“社會主義新人”的勝利塑造,更接近“社會主義實際主義”的尺度,比擬之下,趙樹理則有所偏離。二者差異在于,趙樹理猛攻中國傳統社會和大眾文學的態度,而柳青深受19世紀西歐、俄國和20世紀中國新文學的滋養,其筆下的《創業史》顯然更為契合“社會主義實際主義”的史詩性請求。由此動身,洪子誠對開國后趙樹理文學的“起落浮沉”做出了深入分析。

進進1990年月,“重寫文學史”的疆場轉移至《明天》雜志(1991年于海內停刊)的“重寫文學史”欄目上。顛末了1980年月的社會、常識轉型,“重寫文學史”一派的常識分子、批駁家逐步從“新發蒙”疆場上退卻,以孟悅、李歐梵為代表的學者徵引“批評古代性”來代替1980年月的東方古代化實際和線性時光不雅,從頭思慮五四新文學傳統和“文學/審美古代性”。這意味著,“重寫文學史”的追蹤關心點不再落于古代中國文學“若何”古代,而是畢竟為“何種”古代性的題目——針對趙樹理文學古代性的“重讀”由此開啟。

在由“重寫文學史”所推進的常識轉型及文學史論述范式的轉換經過歷程中,“再解讀”應運而生。“再解讀”是在“新發蒙”影響下的文學史解讀思潮,它發端于1990年月初期,借助東方右翼批駁的啟示,對1980年月的文明古代性尋求做出批評和反思。這方面以唐小兵主編的《再解讀:民眾文藝與認識形狀》(噴鼻港牛津年夜學出書社,1993年)為代表。這部文集收錄了劉禾、黃子同等人撰寫的10篇現今世文學研討論文(2007年版增訂為14篇),此中大都采擷東方20世紀60年月以來的文明實際,試圖從頭激活《新平易近主主義論》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潛伏的“批評古代性”。作為低垂“反古代的古代性”[31]旗號的文學史論述,“再解讀”將五四新文學視為右翼反動文藝的出發點,由此貫穿現今世文學史的分歧階段,從頭確證共產主義反動、社會主義文藝的符合法規性。他們以為中國的古代化過程早在殖平易近主義時期就已開端——“追隨古代”(Searching for Modernity)自己包含了抵禦殖平易近主義和批評本錢主義的汗青潛能。是以,五四發蒙活動、新平易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反動都是沿著“反古代性的古代性”這一頭緒睜開的。“再解讀”將“40-70年月文學”定名為“反古代的前鋒派”(唐小兵語),旨在重估中國社會主義文學實行的汗青價值,凸顯其“在全球本錢主義時期浮現出來的批評性效能”[32]。不外也有學者批駁道,“再解讀”是“將一個資產階層古代性的敘事硬套在中國古代的汗青成長上,用資產階層古代性來征服中國古代汗青”[33]。不丟臉出,“重寫文學史”和“再解讀”對“十七年”文學、趙樹理分歧評價的背后,是發蒙古代性與右翼反動認識形狀兩股氣力的纏結。而“發蒙”和“反動”的參差與反復,現實上沒有走出李澤厚(其《發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一文為20世紀80年月的“新發蒙主義”供給了公道化說明)設下的實際視野[34]。

針對趙樹理的“再解讀”和“重讀”,代表學者有李楊和賀桂梅。李楊《抗爭宿命之路——“社會主義實際主義”(1942-1976)研討》(以下簡稱《抗爭宿命之路》)與賀桂梅《轉機的時期——40-50年月作家研討》(以下簡稱《轉機的時期》)代表了對中國今世文學“古代性”的分歧懂得。《抗爭宿命之路》的研討對象為1942-1976年間的“社會主義實際主義”文學。李楊將“延安文學”“十七年文學”置于“社會主義實際主義”的框架內停止“常識考古學”,以為“社會主義實際主義”的天生成長對應了中國對東方的“回應”與“對抗”。他詰問的是,組成“社會主義實際主義”的三種重要的話語類型(“敘事”“抒懷”和“象征”)在何種汗青文明情境是能夠的?在此視野內,趙樹理成為《講話》以來“社會主義實際主義”敘事的代表。李楊高度確定趙樹理對“平易近族情勢”的繼續和改革,不外他也批駁道,《李家莊的變遷》“寫到的很多經過歷程,只能說是一些汗青事務,而不是作為人物性情成長史的典範情節與人物之間組成相生相長的聯繫關係。如許,在作品的更深條理上,事務與人物之間構成了一系列同床異夢的斷裂帶”[35]。這一批駁以東方古代長篇小說為繩尺,剛好和竹內好是對峙的。

假如說李楊從東方古代性視野動身,重視文本的認識形狀,器重文學、個別和“平易近族-國度”的同構關系,那么賀桂梅則從“反古代的古代性”切進,誇大趙樹理融會傳統與古代、統合個別和所有人全體認識的小說不雅,試圖發掘其對東方古代性的“超出”。在《轉機的時期》中,賀桂梅要處理的是,為何古代文學和古代作家的摸索會在“轉機的時期”(1940-50年月)中止?對此,她給出了兩種解答:第一,右翼文學體系體例化經過歷程中的暴力原因(即“從1942年的延安整風開端到40年月后期右翼文學規范的體系體例化經過歷程中,政治批評方法、一元化汗青價值理念形成的對‘異己’氣力和原因的排擠”[36])招致了古代文學和古代作家摸索的“中止”;第二,以洪子誠為代表的文學“一體化”闡述無法有用闡釋古代文學本身的困難,更無法答覆為何新文學傳統無法在國民文藝和今世文學中延續下往。恰是在這點上,賀桂梅徵引竹內好為實際支持,以趙樹理為例,測驗考試做出更為公道的說明。

在闡述魯迅時,竹內好并沒有將古代文學和國民文學(今世文學)截然劃分,而是看到魯迅作為發蒙者和文學家在古代文學外部的“掙扎”與“膠著”。基于對洪子誠“一體化”文學史論述范式的反思,賀桂梅將信仰“文藝為工農兵辦事”的右翼作家和“非右翼作家”并置在“轉機的時期”框架內予以審閱。賀桂梅以為,在今世文學規范的創制時段,趙樹理以其溝通傳統和古代的淺顯化實行,超脫了魯迅的“掙扎”和“膠著”狀況,成為茅盾所言“走向平易近族情勢的一個里程碑”[37]。從這一角度看,《轉機的時期》對趙樹理的重讀或可視為竹內好“亞洲作為方式”和“東瀛的抵禦”等話語的一次外鄉操演。

“反古代的古代性”對1980年月以李澤厚為代表的發蒙古代性有所質疑。賀桂梅以為李澤厚將東方感性主義視為發蒙獨一的符合法規性起源,疏忽了對中國反動外部“古代性”的深入熟悉。這是由於,《講話》對延安文藝和工農兵文學的“規訓”,與“平易近族情勢”論爭對今世文學的推進之間自一開端就隱含著牴觸:“40年月關于趙樹理的‘發明’和‘定名’曾經內涵地包括了這種保守批駁的能夠性。”[38]趙樹理在“社會主義實際主義”之外構建了一種新的想象汗青的方法,《三里灣》恰是這一汗青想象的產品,其烏托邦顏色顯影了“社會主義中國”的古代性特征。在《“中國氣度”:今世文學與平易近族情勢建構》一書中,賀桂梅進一個步驟將趙樹理、歌劇《白毛女》等代表的“平易近族情勢”指以為“社會主義古代性”[39]。有學者指出,相似的重讀(“再解讀”)并沒有從反動的文明政治外部切進來剖析文學/文明的古代性,是以它們對1940至1970年月這段汗青的內涵邏輯及其若何樹立社會主義文明引導權的闡述還有待完美[40]。

三、“社會史”視野:“重讀”作為認知裝配

“重寫文學史”“汗青化”和“再解讀”等文學史活動、思潮對趙樹理文學的“重讀”各有著重。近年來李國華、趙勇等借鏡東方文藝實際對趙樹理睜開的“重讀”也頗有建樹。趙勇鑒戒“東方馬克思主義”批駁,以法蘭克福學派的文明研討為標尺,視趙樹理為本雅明意義上的“講故事的人”[41];李國華則延續蔡翔《反動/論述:中國社會主義文學—文明想象(1949-1966)》[42]的題目認識,切磋趙樹理小說情勢與社會主義政治的關系,尤其值得留意的是,他聯合朗西埃“文學的政治”[43]和雷蒙·威廉斯的“要害詞”方式,拔取“農人”“說”“理”“世界”四個要害詞,為趙樹理量身打造了一套適切的話語方法。不外上述研討年夜多聚焦在趙樹理的虛擬文本,對其“非虛擬”文本如鼓詞、快板、政論、雜文、手札等瀏覽較少,這就在客不雅上為“社會史”視野對趙樹理的重讀留下了空間。

在彼得·伯克(Peter Burke)看來,“社會史”作為一種汗青書寫方式,是東方汗青學界為了解脫“蘭克”派史學(其特色是著重國度、疏忽社會)為主導的政治史而逐步鼓起的。20世紀60年月,“世界各地汗青學家的愛好都產生了年夜範圍轉移,從傳統的政治史(論述統治者的作為和政策)轉向社會史”[44]。“社會史”研討有拒斥抽象的微觀構造、重視社會、汗青成長微不雅層面的偏向。良多人不難將“社會史”(social history)與“汗青社會學”(historical sociology)相混雜。現實上,社會史是汗青學的一個分支,汗青社會學則回屬于社會學。作為汗青學與社會學的穿插學科,二者分送朋友雷同的實際資本,差別在于,“社會史”追蹤關心“特按時空佈景下的社會構造和社會變遷”[45],重視“應用現實、例證、考證等方式復原一個時段的社會生涯過程”[46],“汗青社會學”則努力于切磋“人類社會延續和轉型的機制,以及人類社會行動和軌制的緣由及形式”[47]。

繚繞古代、今世中國的“社會史”研討已有絕對成熟的實行,好比德國粹者任文浩(Felix Wemheuer)《沖突與變遷:毛澤東時期的中國社會史,1949-1976》一書就衝破了“微不雅-微觀”的對峙框架,對毛澤東時期(1949-1979)的階層、性別、平易近族性和城鄉分化等題目睜開“社會史”研討[48];《開放時期》雜志從2010年第3期起陸續刊發的“社會史視野下的中國反動”專題,惹起學界追蹤關心。在文學研討範疇,“文明—社會”和“文學社會學”的方式已有豐盛案例。“社會史”視野作為一種新興方式,有助于我們懂得文學、汗青和社會三者的關系。從概念的界定來看,“社會史”視野差別于作為文學內部研討的“文學社會學”,后者關懷的是作品的非文學層面,誇大文學發生的社會總體前提和周遭的狀況,對文學情勢的追蹤關心微乎其微[49]。此外,它也有別于再現論式的、追蹤關心文學與社會生涯關系的“社會汗青批駁”方式。

文學作為一種話語實行和表意運動,自己便是社會汗青活動的主要構成部門,是以,文學研討與“社會史”視野自然地具有聯絡接觸。按學者倪偉的說法,社會史視野下的文學研討并非“把社會史當作一個與文學相差別的常識範疇”,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文學本身亦介入此中的有待不竭重建的開放場域”,是以誇大“社會史”視野,就是重視“文學研討本身的開放性及其社會參與性”[50]。

近年來,學界提出的“社會史視野下的中國現今世文學研討”[51],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重寫文學史”、“再解讀”和“汗青化”等文學史論述范式構成了無力的對話。“社會史”視野包含著對“20世紀50-70年月文學—文明及其所內嵌的社會—政治—感情肌體”[52]的再審閱。在此論域下,由“北京·今世中國史唸書會”[53]牽頭,學界從2014年起至今共舉行了6次專題學術研究會,會商對象分辨為趙樹理、丁玲(兩次)、柳青和李準[54]。

“社會史”視野作為一種研討范式,其意圖并非為了顛覆先前研討,而是旨在“從頭懂得中國現今世汗青過程” [55],由此樹立一種“詳細的可感知的汗青懂得框架”[56]。1942年以降的“今世文學”以反動與中國社會的彼此依存為條件,其文學書寫既孕育著反動的能夠性,也包括了反動的窘境和困難。是以,“面臨這些基于‘內嵌’視角的文學書寫和經歷記載,不克不及只知足于文本概況供給的‘內在的事務’,更需深刻它們所嵌進的阿誰社會經過歷程和社會組成的內里”[57]。在此條件下,“社會史”視野天然不拒斥包含在20世紀中國文學外部的“文學—政治”內在的事務,它試圖從頭說明此前由反動的符合法規性和新文學的進步前輩性主導的文學史論述框架,避免固化和機械地對待“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現今世文學”“反動和右翼文學”“社會主義實際主義”等議題。

從“社會史”視野動身,20世紀中國反動就不只僅是政權更替和黨派斗爭的過程,而表現為社會構造、感情記憶、所有人全體認識和日常生涯的衍變,“社會經過歷程和社會組成”內涵包含的感情經歷和精力狀況借此得以激活。好比,在“社會史”視野的不雅照下,“十七年”和“社會主義實際主義”的經典如《狂風驟雨》《三里灣》《創業史》等就不克不及簡略地回為“政治—文學”的產品,它們凝集著作家對社會反動、生涯變遷的深入體認和察看,是透視20世紀中國“社會史”的文學鏡像。離開了對20世紀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明等語境的懂得,“國民文學”“社會主義文藝”的內在也就無從說起。這方面的例子有羅崗從一起配合化休息和工分制關系透視《“錘煉錘煉”》的“文學式構造”和“倫感性法令”的文章[58],以及程凱從下層平易近主政權、村落反動文明權利運轉機制切進對《小二黑成婚》和《李有才板話》中干部、群眾和中共政權關系的闡述[59]。“社會史視野下中國現今世文學研討”的最新結果,則在賀照田與何浩主編的《社會·汗青·文學》[60]一書和“新解讀叢書”[61]中獲得集中展現。可以說,“社會史”視野的鼓起,為解脫機械的二元對峙研討形式供給了能夠。換言之,在“文學—政治”的張力構造(盡管這一構造也囊括了“反動”“汗青”“古代性”等外容)之外,“社會史”視野供給了“第三條途徑”。那么,從“社會史”視野動身若何“重讀”趙樹理呢?

現實上,趙樹理文學自己就內嵌著一種“社會史”的視野。這是由於,趙樹理在分歧時代寫下的政論、手札、演講、雜文等“非虛擬”文本包含了豐盛的“社會史”內在的事務,與其文學創作構成深入的汗青互動。好比他在1948年寫的一組關于土改的“短論”不被先前研討者所留意,但私密空間經由過程“社會史”視野就能發明,這組文本現實上包括了關于“土改”的豐盛的社會史內在的事務,對它們睜開重讀,可以組成切磋趙樹理土改敘事的一條有用道路[62]。此外,從1930年月起,趙樹理就開端踐行“淺顯化”文藝,他和“平易近族情勢”會商、抗日依據地的減租減息活動、土改、農業一起配合化、社會主義教導活動的關系,都可歸入“新平易近主主義”/“社會主義中國”的“時空體”外部予以考量。基于此,我們得以將趙樹理的作品視為一面反應和審閱古代中國及其今世文學等要害議題的“鏡子”,并在此基本長進行深刻的“重讀”。

不外,一味誇大文學的“社會史”內在的事務不難墮入實質主義和二元對峙的話語圈套。這是由於,在將文學“內嵌”到今世汗青過程與實際構造外部并推進中國現今世文學研討的“汗青化”時,“社會史”視野仍要面臨和妥當處置“文學情勢”的題目。如陳培浩所言,文學的“汗青化”請求“再闡釋并樹立新的常識表述”,“還特殊請求以文學為方式”[63]。“以文學為方式”意味著我們不克不及在重視“社會史”“汗青化”時疏忽作品的“文學性”。是以,需求“摸索一種政治實行—社會生孩子—文藝生涯彼此聯動的整合性視野”[64]。循此來看,“社會史”視野還可以和敘事剖析相聯合,從而在方式論層面與作家的文藝實行組成“重讀”的“三元組件”,好比以敘事剖析作為中介,就能有用地溝通、均衡趙樹理文學與20世紀中國“社會史”的關系[65]。

總之,從“社會史”視野動身重讀趙樹理,既有別于傳統/古代、淺顯/精英、城市/村落、反動/發蒙等教學二元對峙的闡述戰略,又異于以文明研討“要害詞”為伎倆剖析其小說的“文學—政治”構造的做法(如李國華《農人說理的世界》),有助于進一個步驟熟悉趙樹理文學與20世紀中國反動汗青經歷、村落社會變遷的深層互動。

結語

文學需求“細讀”,更需求“重讀”。“重讀”有助于對作家作品的審美價值和汗青定位等停止從頭評價,甚至重構文學史邦畿。倪文尖以為,“我們讀趙樹理,卻沒有讀趙樹理的‘讀法’”[66]。趙樹理小說“第一人稱”敘事的出席,為古代小說的闡釋學制造了“妨礙”。是以無論是“故事”“人物”“周遭的狀況”,仍是東方近古代文學的“本位主義”等“讀法”,在面臨趙樹理文學時城市顯得艱苦重重。1940年月至1970年月,針對趙樹理此消彼長的“批評”組成了“重讀”的基點,此中反動認識形狀和發蒙認識形狀間的纏結,是后來的一系列“重讀”繞不開的對象。1990年月以降,“重寫文學史”活動對趙樹理的再評價、“再解讀”關于樹理文學古代性的爭辯,以及近年來“社會史”視野對趙樹理文學的從頭發掘,組成了一組相互聯繫關係的認知裝配,構成趙樹理研討中不成或缺的意義鏈條。透過這些“重讀”,能更好地輿解趙樹理與20世紀中國、反動以及古代性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

[本文系國度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趙樹理與反動文藝研討”(21CZW051)、廣東外語外貿年夜學引進人才科研啟動項目(2024RC040)的階段性結果]

注釋:

[1] 關于中國文學史“反動范式”的會商,參照賀桂梅:《“重寫”百年中國文學史:中國式古代化的實際與實行》,《文學評論》2023年第5期。

[2] 唐小兵編:《再解讀:民眾文藝與認識形狀》 (增訂版),第15頁,北京,北京年夜學出書社,2007。

[3] 趙樹理:《回想汗青,熟悉本身》,《趙樹理選集》第6卷,第474頁,北京,民眾文藝出書社,2006。

[4] “民眾化”“淺顯化”這兩個概念在20世紀30、40年月抗戰救亡佈景下存在混雜與互用的景象,此處采納“淺顯化”這一趙樹理習用的說法。趙樹理用“淺顯化”取代“民眾化”始于1934年,他在1941年7月與老友王春在《新華日報》社內成立了“淺顯化研討會”,宣揚新文學“淺顯化”的主意。如無特殊闡明,下文普通應用“淺顯化”。拜見董年夜中:《趙樹理評傳》,第102頁,天津,百花文藝出書社,1988;張霖:《趙樹理與新文學的淺顯化實行》,《中國古代文學研討從刊》2009年第2期。

[5] 董之林:《韌性苦守與“小調”參與——趙樹理小說再剖析》,《甘肅社會迷信》2011年第1期。

[6] 楊獻珍:《從太行文明人座談會到趙樹理的〈小二黑成婚〉出書》,《新文學史料》1982年第3期。

[7] 史紀言:《趙樹理同道生平紀略》,《汾水》1980年1月號。

[8] 李年夜章:《先容〈李有才板話〉》,《華北文明》“改革”2卷6期,1943年12月出書。

[9] 《地板》原載太行文協主編《太行文藝》第1卷第2期,1946年4月1日,《束縛日報》(延安)1946年6月9日第4版轉錄發載。

[10] 《地板·編者前記》,《束縛日報》(延安),1946年6月9日,第4版。

[11] 陳荒煤:《向趙樹理標的目的邁進》,《國民日報》1947年8月10日,第2版。

[12] 《國民日報》頒發的兩篇讀后感是: 1948年12月21日韓北生《讀“邪不壓正”后的感觸和提出》和黨自強《〈“邪不壓正”讀后感》;四篇爭叫文章分辨為:1949年1月16日耿西的《閒談“邪不壓正”》,而東的《讀了“邪不壓正”》,喬雨船的《關于〈邪不壓正〉爭辯的我見》,王青的《關于〈邪不壓〉》,這些文章對《邪不壓正》褒貶紛歧。此外,批駁聲響更為尖利也更具實際認識的是竹可羽的《評〈邪不壓正〉和〈傳家寶〉》(《國民日報》1950年1月15日,第5版)和《再聊下“關于〈邪不壓正〉”》(《光亮日報》,1950年2月26日)。

[13] 趙樹理:《關于〈邪不壓正〉》,《國民日報》1950年1月15日,第5版。

[14] 好比《文藝報》1959年組織了針對《“錘煉錘煉”》與反應“國民外部牴觸”的會商。會商最后以王西彥的“捍衛”態度閉幕。王西彥寫了《〈錘煉錘煉〉和反應國民文學外部牴觸》一文,講明本身愿意“充任一名捍衛‘錘煉錘煉’的兵士”。見細言(王西彥):《〈錘煉錘煉〉和反應國民外部牴觸》,《文藝報》1959年第10期。

[15] 《編纂凡例》,新文學全集編纂委員會編、趙樹理著:《新文學全集第二輯·趙樹理全集》,第6頁,北京,開通書店,1951。

[16] 洪子誠:《文學史中的柳青和趙樹理(1949-1970)》,《文藝爭叫》2018年第1期。

[17] 趙樹理《〈金鎖〉頒發前后》,《文藝報》第2卷第5期,1950年5月25日;趙樹理:《對〈金鎖〉題目的再檢查》,《文藝報》第2卷第8期,1950年7月10日。

[18] 趙樹理:《“武訓”題目先容》,《說說唱唱》第18期,1951年6月20日。

[19] 編纂室:《對頒發〈“武訓”題目先容〉的檢查》,《說說唱唱》第19期,1951年7月20日,后易題為《“說說唱唱”編纂室對頒發“武訓題目”先容一文的檢查》刊于《國民日報》1951年7月28日,第2版。

[20] 丁玲:《為進步我們刊物的思惟性、戰斗性而斗爭——在北京文藝界整風進修發動年夜會上的講話》,《國民日報》1951年12月10日,第3版。

[21] 洪子誠:《1962年年夜連會議》,《資料與注釋》,第64-104頁,北京,北京年夜學出書社,2016。

[22] 袁可嘉:《“人的文學”與“國民的文學”——從剖析比擬尋修改、乞降諧》,《至公報》(天津)副刊“禮拜文藝”,1947年7月6日。

[23] [日]竹內好:《新奇的趙樹理文學》,黃修己編:《趙樹理研討材料》,曉浩譯,第428頁,北京,常識產權出書社,2010。

[24] [日]子安宣邦:《何謂“古代的超克”》,董炳月譯,第129-147頁,北京,生涯·唸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

[25] 黃子平、陳平原、錢理群:《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文學評論》1985年第5期。

[26] 董之林:《熱風時節——今世中國“十七年”小說史論》(上),第8頁,上海,上海書店出書社,2008。

[27] 董之林:《關于“十七年”文學研討的汗青反思——以趙樹理小說為例》,《中國社會迷信》2006年第4期。

[28] 陳思和:《平易近間的浮沉——抗衡戰到文革文學史的一個測驗考試性說明》,《上海文學》1994年第1期。

[29] 陳培浩:《中國今世文學“汗青化”研討的經歷與反思》,《文學評論》2023年第5期;劉江凱:《中國今世文學“汗青化”的概念語境及實在踐》,《文藝爭叫》2023年第7期。

[30] 洪子誠:《文學史中的柳青和趙樹理(1949-1970)》,《文藝爭叫》2018年第1期。

[31] 關于“反古代的古代性”的闡述,參照汪暉:《今世中國的思惟狀態與古代性題目》,《海角》1997年第5期。

[32] 韓琛:《“重寫文學史”的汗青與反復》,《中國古代文學研討叢刊》2017年第5期。

[33] 曠新年:《“重寫文學史”的終結與中國古代文學研討轉型》,《南邊文壇》2003年第1期。

[34] 曠新年:《寫在今世文學邊上》,第4頁,上海,上海教導出書社,2005。

[35] 李楊:《抗爭宿命之路——“社會主義實際主義”(1942-1976)研討》,第90頁,長春,時期文藝出書社,1993。

[36] 賀桂梅:《轉機的時期——40-50年月作家研討》,“緒論”第7頁,濟南,山東教導出書社,2003。

[37] 茅盾:《論趙樹理的小說》,《文萃》第2卷第10期,1946年12月。

[38] 賀桂梅:《趙樹理文學與鄉土中國古代性》,第5頁,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16。

[39] 賀桂梅:《“中國氣度”:今世文學與平易近族情勢建構》,第53頁,北京,北京年夜學出書社,2020。

[40] 張春田:《從“新發蒙”到“后反動”——重思“90年月”的中國古代文學研討》,《古代中文學刊》2010年第3期。

[41] 趙勇:《講故事的人,或情勢的政治——本雅明視角下的趙樹理》,《文學評論》2017年第5期。

[42] 蔡翔:《反動/論述:中國社會主義文學—文明想象(1949-1966)》,北京,北京年夜學出書社,2010。

[43] Jacques Rancière,The Politics of Literature,SubStance,Vol.33,Issue 1(2004),pp.10-24.

[44] [英]彼得·伯克:《汗青學與社會實際》(第2版),李康譯,第28頁,上海,上海國民出書社,2019。

[45] 李里峰:《社會史與汗青社會學:一個比擬的反思》,《學海》2018年第3期。

[46] 嚴飛:《汗青、社會與汗青社會學》,《清華社會學評論》(第8輯),第10頁,北京,中國社會迷信出書社,2018。

[47] 何平編著:《東方汗青編輯學史》,第324頁,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48] Felix Wemheuer,A Social History of Maoist China:Conflict and Change,1949–1976,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9.

[49] 方維規:《“文學社會學”的汗青、實際和方式》,《社會迷信論壇》2020年第13期。

[50] 倪偉:《社會史何故作為視野?》,賀照田、何浩主編:《社會·汗青·文學》,第4頁,北京,中國年夜百科全書出書社,2023。

[51] 《文學評論》2015年第6期和2020年第5期分辨登載了“社會史視野下的中國現今世文學”的筆談文章。前者“編者按”有言:“在中國現今世文學研討中引進社會史的視野,不只是新方式的拓展,也是新的體裁認識的推動,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實行所睜開的遼闊的社會變更佈景親密相干。”見程凱等:《“社會史視野下的中國現今世文學”筆談》,《文學評論》2015年第6期;倪偉等:《“社會史視野下的中國現今世文學”筆談(之二)》,《文學評論》2020年第5期。

[52] 朱羽:《汗青、情勢與文明政治——今世文學研討的“今世”結構》,《今世作家評論》2022年第1期。

[53] “北京·今世中國史唸書會”提倡的“社會史”視野,“盼望在對汗青中‘人’的狀況加以充足體察和分析的基本上,摸索、掌握、浮現今世文學、思惟、精力、政治、社會、生涯的感到組成邏輯與經歷組成方法”。見何浩:《“北京·今世中國史唸書會”簡介》,《中共黨史研討》2019年第4期。

[54] 6次專題研究會順次為:(1)“社會史視野下的中國現今世文學——以趙樹理為中間”學術會議(2014年11月15日-16日,北京);(2)“社會史視野下的中國現今世文學——以丁玲為中間”國際學術研究會(2016年10月31日-11月1日,北京)(3)“社會史視野下的中國現今世文學——以柳青為中間”學術會議(2017年10月21日-22日,北京);(4)“社會史視野下的中國現今世文學研討——以李準為中間”學術研究會(2019年11月16日-17日,上海);(5)“社會史視野下的中國現今世文學研討——以周立波為中間”學術研究會(2020年11月20-21日,上海);(6)“社會史視野下的中國現今世文學研討——以丁玲為中間”學術會議(2023年9月23日-24日,上海)。

[55] 程凱:《“社會史視野下的中國現今世文學研討”的針對性》,《文學評論》2015年第6期。

[56] 薩支山:《“社會史視野”:“今世文學研討”的一個切進點》,《文學評論》2015年第6期。

[57] 程凱:《社會史視野與今世文學經歷的熟悉價值》,《文藝實際與批駁》2019年第5期。

[58] 羅崗:《“文學式構造”與“倫感性法令”——重讀〈“錘煉錘煉”〉兼及“趙樹理困難”》,《文學評論》2014年第1期。

[59] 程凱:《村落變更的文明權利基礎——再讀〈小二黑成婚〉和〈李有才板話〉》,《文藝研討》2015年第3期。

[60] 賀照田、何浩主編:《社會·汗青·文學》,北京,中國年夜百科全書出書社,2023年。

[61] “新解讀叢書”包含:賀照田、何浩編:《新解讀——重思1942-1965年的文學、思惟、汗青》,鄭州,河北教導出書社,2023;賀照田、何浩、李超編:《20世紀中國反動與中國現今世文學》,鄭州,河北教導出書社,2023;何浩、全亞蘭編:《重讀周立波——從延安文藝座談會走來》,鄭州,河北教導出書社,2023;李娜、李哲編:《重讀李準——從延安文藝座談會走來》,鄭州,河北教導出書社,2023;何浩:《與實際纏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來的反動實際主義文學及其周邊》,鄭州,河北教導出書社,2023;程凱編:《社會史視野下的中國現今世文學研討——以柳青為中間》,北京,社會迷信文獻出書社,2024。

[62] 參考林培源:《“有法”與“無法”之間:論“駐村群眾活動”與趙樹理1948年的土改“短論”》,《文學評論》2021年第5期。

[63] 陳培浩:《中國今世文學“汗青化”研討的經歷與反思》,《文學評論》2023年第5期。

[64] 朱羽:《汗青、情勢與文明政治——今世文學研討的“今世”結構》,《今世作家評論》2022年第1期。

[65] 參考林培源:《從說理、算賬到休息合作——論趙樹理1946-1947年的土改敘事》,《中國古代文學研討叢刊》2021年第7期;林培源:《從“下鄉”到“表白立場”——論趙樹理與山西試辦農業生孩子一起配合社活動》,《文藝實際與批駁》2021年第2期。

[66] 倪文尖:《若何著手研讀趙樹理——以〈邪不壓正〉為例》,《文學評論》2009年第5期。

(作者簡介:林培源,廣東外語外貿年夜學中國說話文明學院,碩士生導師。)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